摘要:为增强我校在读研究生特别是新近入学的2019级研究生的学术科研修养,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由重庆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重庆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共青团重庆大学研究生委员会学术部承办的第二届“学长学姐引领计划”活动之理、医、工程学部专场于2019年12月15日晚7点在重庆大学A区八教311教室举行。
关键词:学术交流学长学姐引领计划理、医、工程学部专场
为增强我校在读研究生特别是新近入学的2019级研究生的学术科研修养,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由重庆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重庆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共青团重庆大学研究生委员会学术部承办的第二届“学长学姐引领计划”活动之理、医、工程学部专场于2019年12月15日晚7点在重庆大学A区八教311教室举行。
本场讲座邀请到四位优秀的学生代表,分别是数学与统计学院博士研究生郭杰斌、徐光玉,化学化工学院硕士研究生邓容锐,机械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王炜。四位学生代表将他们在科研中的心得与感悟倾囊相授,使同学们收获颇丰。

首先进行分享的是来自数学与统计学院的郭杰斌博士。学长从“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三个方面解读了自己的人生观,然后分享了自己在文献搜集、浏览、管理方面的心得,并强调要学会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各项资源。接下来学长又传授了在论文写作和编辑意见回复环节的经验:写作学术论文语言要地道、措辞要严谨。最后给学弟学妹提出了几点学习和生活方面的经验,要保持身心健康、多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在交流答疑环节中,有同学问到在阅读文献时常常遇到其他学科领域的专业术语该如何应对。学长认为:在强调学科交叉的今天,这些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针对自己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交叉知识加以学习,但如果遇到一些实在无法理解的专业术语,也不用太过勉强,主要还是掌握文献的核心观点和整体研究路线。

接下来,是来自化学化工学院的邓容锐博士。学长首先分享了自己的荣誉证书、摄影和书法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工科学生的文艺才华。随后介绍了几个常用的数据库,比如Web of science、SciFinder、X-MOL等,推荐了文献管理神器—“Endnote”“小木虫”“网易云课堂”等常用软件,并从论文摘要、引言、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部分给出了一些写作时的建议。最后学长阐述了自己眼中的“重大精神”,从民族到国家到社会到新时代,我们要誓做前锋。学长分享结束后同学们积极提问,有同学问到在研究生阶段该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学长指出可以将计划细分为月度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并且定下小目标,比如在计划期内看多少文献。还有同学问到该如何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学长表示自己是在一个项目中得到启发,并且坚持下去,找到了突破口,以此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同学们可以借鉴。

第三位分享的是来自机械工程学院的王炜学长。学长首先简述了自己发表在SCI的10篇论文以及3项专利,同学们不约而同致以热烈的掌声。随后学长分享了关于如何寻找论文创新点方面的心得,即可从交叉学科以及多与导师交流两方面着手。最后学长认为对待论文,应该秉持“没人能通晓一切,你也不必如此”的态度,不用过度追求完美。随后,同学问到当自己和导师意见有冲突时该怎么办。学长以亲身经历为例,认为产生冲突的原因很多时候是由于自己的认知不够,我们应该认真谨慎对待老师的建议,在有一定学术积累之后再和老师进一步交流,这样也可以和导师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最后一位分享的是来自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徐光玉博士。学长讲述了自己从中学一直到硕士的学习经历。他坦言自己逐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自己读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考博的同学,学长建议要对英语给予足够的重视,联系导师不宜太晚,另外选择一个合适的导师也是十分重要的。最后,学长提出,无论是否深造,学习都应该是永无止境的,要培养自学能力,这将受益终生。徐光玉学长的分享结束后,有同学问到面对晦涩难懂的学术论文,心烦意乱的时候该怎么办。学长说,不妨“放一放”,让自己的大脑休息一下,说不定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有灵感;再者可以求助于自己的导师,不过要注意方法和技巧,才能得到更多的帮助。

学长们个人的实践经历、科研经验以及个人规划,让在座的学弟学妹们对学术科研道路有了清晰的认识,相信学长们的这些宝贵意见与经历必定成为我们日后科研路上的“指路明灯”,让我们更加有方向、有信心地迎接未来。学长们更加鼓励我们成为热爱生活的人,积极参加各项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至此,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至此,历时三期,覆盖七个学部的重庆大学第二届“学长学姐引领计划”落下帷幕。该项活动是在重庆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引导下,共青团重庆大学研究生委员会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号召的重要体现。为学校构建“科研育人”体系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旨在服务广大研究生同学,为大家搭建学术分享、交流的优质平台。此后,我们将继续为重庆大学全体在校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学术、科研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