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起,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开始实施,这是中国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一件大事。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顺应社会需要,做了一系列重大修改,将原法条文从72条增加到132条,文字数从6000多字增加到1.6万多字。在此背景下,5月24日下午,法律援助中心指导老师法学院范卫红副教授、法律援助中心、研究生三支部来到沙坪坝区五云实验学校举办“关爱未成年人,筑梦祖国未来”未成年人保护法普法活动。

本次活动,五云实验学校举办“未成年人保护法解读”普法讲座,200余名五云实验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参加了本次普法讲座。讲座开始之前,五云实验学校举行了顾问聘任仪式,杨仁穹校长代表学校聘请范老师为五云实验学校公益法律顾问。讲座开始后,范老师首先从未成年人食品安全问题、网络安全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三个方面谈未成年人保护。并结合《民法典》、刑法修正案对有关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规定进行解读。建议各位家长树立优良家风可以强化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有利于降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概率。

讲座分享了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四大亮点,指出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解决了未成年人保护在监护人侵害、校园欺凌、雇佣童工、沉迷网络游戏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接下来社会各方责任主体应在该法的指导下总结未成年人保护经验,构筑未成年人保护体系。法律具有滞后性,未成年人保护应当以预防为主,仅仅依靠法律是不够的,未成年人安全需要依靠综合治理来实现。

在普法讲座进行的同时,法学院的14名志愿者走进五云实验学校初中部的各个班级为500余名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课。志愿者通过ppt和视频等形式给学生们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法律保护”的相关内容,增强学生们的法律意识,让其学会运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身合法权益。除此之外,志愿者还准备了“朱某等寻衅滋事案”“蒋某猥亵儿童案”“林某虐待子女被撤销监护人资格案”等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典型案例,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加深学生们对未成年人保护的理解。在法治课堂结束之后,学生们积极发表了自己对听完这节课的感想,志愿者与学生们进行交流和答疑,让未成年人保护更加深入人心。

在法学院和五云实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本次“关爱未成年人,筑梦祖国未来”未成年人保护法普法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回应了互联网时代如何保护青少年的社会关切,“网络保护”专章更是细化了措施、明确了责任,未成年人的成长多了一道保护网。法律实施在即,期待各方依据法律切实承担起相应责任,让未成年人健康快乐成长。
